小黑蚊防治「沒救」 全台擴散大陸步後塵
台灣小黑蚊
1. 前語
台灣近年飽受俗稱小黑蚊的台灣鋏蠓(Forcipomyia taiwana Shiraki)吸血損害,其為害範圍遍及全台,尤以西部地區的中南部縣市最為嚴重,其次為花蓮地區。小黑蚊成蟲於日間活動,雌蟲嗜吸人血,習性低飛,因而多吸食小腿、手背、手肘等部位。且因其體型細小(約1.4 mm),在吸食時不易察覺,待有感覺時雌蠓已飽食血餐離去,此時皮膚會感覺騷癢難耐,並形成嚴重紅腫,更甚者會產生過敏反應。目前尚無報告顯示小黑蚊會傳播疾病,然被吸食後的奇癢常令人無法忍受,是一種典型的騷擾性(nuisance)昆蟲。小黑蚊的損害影響學童上課情緒、降低學習品質、亦成為發展觀光悠閒旅遊產業的負面要素,因而解決小黑蚊問題亦成為各當地政府、社團極重要的課題。雖然政府環保單位每年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協助民眾進行防治工作,惟一般防治僅能維持幾天的治標效果,成效始終不彰。
2.台灣小黑蚊的發生與損害
台灣鋏蠓最早由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於1913 年在台中縣發現並予以命名紀錄,在全台呈廣泛性分佈,前期的損害並不嚴重,然近年鄰近郊山的地區均形成嚴重損害。記錄指出台灣鋏蠓散佈於全省海拔150 公尺以下的山腳地帶(張和葉,1997),1990 年的調查,顯示小黑蚊散佈於11 縣28 鄉鎮(莊,1994); 1995 年的全省散佈調查,指出12 縣54 鄉鎮有小黑蚊損害(王,1997)。至2006 年在20 個縣(市)230 個鄉鎮地區進行散佈調查,結果有多達16縣市125 個鄉鎮遭到為害(謝,2007) ,顯示台灣鋏蠓的損害的確日益嚴重。別的,2006 年的調查也顯示了台灣鋏蠓有往更高海拔散佈之情形,過去散佈之最高之記錄為470 公尺的信義鄉自強村(張和葉,1997),該調查則記錄南投縣魚池鄉900 公尺之採集記錄,顯見小黑蚊損害有往山區延伸現象(謝,2007)。
3.台灣鋏蠓之分類
台灣鋏蠓(Forcipomyia taiwana Shiraki)為雙翅目(Diptera),蠓科(Ceratopogonidae),鋏蠓屬(Forcipomyia),蠛蠓亞屬(Lasiohelea)之吸血性昆蟲,又有小黑蚊、烏微仔、蚊微仔、黑頭狗仔、大頭狗仔及小金剛等俗稱。全世界已記載的吸血蠓共有1,700 餘種,其間以庫蠓屬的1,500 餘種最多,鋏蠓屬則有137 種(Boorman, 1987;Meiswinkel et al., 1994 )。臺灣地區鋏蠓屬之蠛蠓亞屬種類共有24 種,其間只要台灣鋏蠓與三地鋏蠓(Forcipomyia anabaenae)確定會吸食人血(Lien, 1989,1991),而以台灣小黑蚊害最為嚴重。
4.台灣鋏蠓之形態
台灣鋏蠓成蟲體長約 1.4 mm,頭部黑色,觸角及口器深褐色,小顎鬚五節,第三節膨大,具一感覺窩,內具感覺毛約十多隻。觸角十四節,基節較大,雌蟲呈念珠狀,雄蟲則為鑲毛狀。卵呈長橢圓形,長約 0.3 mm,剛產出為淺黃色而後轉為深黑色。幼蟲孵化時,卵殼自結尾約三分之一處斜裂,孵化後卵殼呈拖鞋狀。剛孵化之幼蟲體呈通明,老熟幼蟲體長約 2.7 mm,黃褐色。蛹為裸蛹,長約 2 mm,初蛹化時為淺褐色,至羽化前變為深褐色。
5.台灣鋏蠓之日子史與田間生態
小黑蚊之日子史分為卵期、幼蟲期、蛹期成蟲期四個時期,一般雄蟲不吸血,只負責群舞交配之責,而以棲息所鄰近之露水或花蜜為食;雌成蟲嗜吸人血,於吸血後二至三天即可產卵飽食血液之雌蟲均勻約產30-40 粒卵,每一成蟲最多可產65 粒卵,卵產於濕潤之土地上。幼蟲期為陸生,共四個齡期,以藍綠藻類為食物,所以一般在山區邊緣或山腳下之村莊,有潮濕隱蔽之場所而沒長雜草地,是幼蟲最喜孳生之地,特別排水不良之養豬戶,豬糞周圍之略濕地面及檳榔園、茶園及竹林生長最多,幼蟲歷經二到三週之發育生長後,爬到水分較少之處如飼育容器壁、土表、偶而或在草莖部化蛹。
由於小黑蚊嗜吸人血,因而一般小黑蚊的損害,首要以農莊、社區、學校、廟口等人群容易集合的當地為主,特別是以社區鄰近的竹林、茶園、菜園、矮灌木叢、樹林週邊等更是小黑蚊偏好的活動範圍。小黑蚊的發生大部份是在距離社區、居家周圍半徑30-50 公尺內之範圍,雌蟲吸飽血液後會選擇潮濕環境,將卵產在滿佈青苔之土表、溝壁、石頭壁、花盆壁、牆角等處,或者在腐植雜質多、富含有機質等處,這些當地同時也就是小黑蚊幼蟲孳生的首要場所。而在小黑蚊幼蟲孳生的眾多場所中,竹林的問題最為嚴重,可能因為竹林每隔一段時間就需灌水堅持土壤濕度,此時青苔很容易孳生,供給小黑蚊幼蟲孳生孕育的溫床。而渠道、山壁、田埂的邊坡、坡墈的青苔亦是不易剷除的小黑蚊幼蟲孳生源,其他如茶園、菜圃等農作區內的小黑蚊孳生源也是不易管理之處。
簡易防治之道
1. 推動社區一起防治:宣導以「環境整頓為主,噴灑藥劑為輔」之防治戰略,以「社區參與」方法發動師生或民眾進行環境整頓作業,持續維持環境之清潔,剷除小黑蚊棲息及孳生場所,將可達到十分有用之防治效果。
(1)剷除學校或住家鄰近潮溼處之青苔、腐植質、雜草、灌木叢,及撤除不必要的棚架、竹籬、蔭棚等,減少成蟲棲息地。
(2)疏濬校園內溝渠、剷除污泥及溝岸之青苔;校園、庭院等戶外場所可改舖水泥、石板或乾燥之材質。
(3)簡易消毒法:因青苔、藍綠藻是小黑蚊產卵孵化的好地方,建議可運用漂白水清洗青苔,小黑蚊能明顯減少。
2. 裝置紗窗、紗門:可有用防阻小黑蚊侵略室內危害。
3. 個人防護:
(1) 儘量穿著淺色系長袖長褲衣物。
(2) 必須於戶外作業或活動時,可塗抹忌避藥劑(含【DEET】之防蚊子藥品)。
(3) 校園或居家鄰近有稻田或草叢者,夜間睡覺時不點燈,務必加上床罩或蚊帳等,可降低遭叮咬的機會。
#小黑蚊 #紗窗 #紗門 #台中 #蚊子